首页 > 私募 > 观点

A股暴跌 说 “分开” 前要再爱你一次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小波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阿甘正传》中的这句名言,同样也适合于股市。

  当股民们已经开始逐步习惯了小步慢走不断向上的 A 股时,A 股却给所有人来了「变脸」。

  无论是沪深 300 指数,还是创业板,跌幅都有 3% 的水平。

  不习惯,那是肯定的。

  毕竟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 A 股,都是 「 温吞吞 」 的。

  沪深 300 指数上一次出现 2.96% 以上的跌幅,已经可以追溯到 2016 年 6 月 13 日,距今已经一年多了。

  该说 「分开」 了么?

  从今年 5 月开始,沪深 300 指数和 A 股投资者,是一段不多见的 如胶似漆 期。

  整一波上涨,全程几乎没有像样的回调,更多的时候是再用盘整代替回调,让希望回调追入的投资者,只能追悔莫及。

  那么经历了周四的这根大阴线,是该说 「 分开 」 的时候了么?

  作为一个趋势投资者,虽然眼下的局面的确惊险,但还没到要下狠手的时候。

  先来看我爱用的海龟模型,经过了周四的大跌之后,沪深 300 指数依然没有跌破蓝色的 「半仓」 线,更没有跌破绿色的 「空仓」 线。

  至于我同样大爱的二八模型,过去 4 周沪深 300 指数的累计涨幅是 2%,这意味着: 除非周五沪深 300 指数继续下跌 2%,否则依然不会触发二八轮动的空仓信号 。

  再说一次我爱你

  周四大跌日,我加仓了沪深 300ETF。

  对于 EarlETF 的老读者,应该不会奇怪我这样的举动。

  「 在止损前加仓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加仓策略。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风险报酬比足够高 。

  是的,眼下的沪深 300 指数 4102 点,而绿色的止损线 4033 点,这意味着即使买完之后继续下跌,那么需要承担的止损也就是 70 点左右,即使考虑一个小时的跌幅可能更大,一般也就是 100 点左右的空间,对于沪深 300 指数而言,差不多就是 2.5% 的风险。

  但是如果周四的 A 股暴跌,不过是此前 A 股许多没来由的暴跌的又一次翻版,会因此继续向上的话,那么显然潜在的上涨空间不是 2.5%,而应该是按照 5%-10% 来预期的,2:1 乃至 3:1 甚至更高的风报比预期。

  当然,在这个位置加仓,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之前也曾介绍过的 RSI 指数。

  之前曾经说过,对于一波上涨的牛市行情,14 单位的 RSI 指数一般就 在 40 点至 70 点 (甚至更高) 区间内震荡 。

  此时此刻暴跌之后,沪深 300 指数的 14 小时 RSI 报收 41 点,恰恰在 40 点的牛市支撑位。

  如果相信 A 股的这波上涨还没完全结束,那么显然下跌就该在这个区域止跌,加仓显然也就是一个可选的思路。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暴跌之后,何去何从?

  这次加仓,是成功,还是失败?

  答案或许要等到周五 10 点半,第一个小时时段之后才能初见端倪。

  对于趋势投资者,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些了。

  按照事先的计划,做好所有的预判和规划,至于最后的结果,则是交由股市来做决断。

  赚之,我幸。

  亏之,我命。

  当然,趋势投资者必须要有的一个自信就是:

  当你顺着趋势做好规划预判和执行,也许某一次的成败充满了不确定和随机性,但是长此以往足够次数累计之后,你会最终和市场的命脉站在一起,成为它的宠儿 。

相关阅读

版权信息|作者:吴军 ,原载于《教育改变命运》主题演讲 转自人民邮电出版社吴军,著名学者,投资人,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和互联网搜索专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详细]
富国大通投研中心:上周市场两市继续回调。对黑庄的严厉处罚净化了市场,这是监管层为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实在举措,让价值投资理念深入人心,让市场回归正常秩序。这波调整后白马股依[详细]
2017年双“十二”一根反杀阴线,就把昨天刚积蓄的人气再次击破,上证指数今天反杀1个多点,阴包阳啊;不过,创业板,跌幅小于上证指数,没能阴包阳。很多人估计今天又六神无主了,结合管理[详细]
近日,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在第十七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上表示,做一级市场股权投资要向华为学习:无论在公司发展好的阶段还是不好的阶段,华为都坚持进行研发投入,长期谦虚谨慎,持[详细]
证券时报网(www.stcn.com)12月11日讯据央视财经报道,12月11日,私募基金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在参加央视主办的论坛活动时表示,觉得央视50选择的股票比上证50还要好,“央视50预计明年[详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中华消费在线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中华消费在线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