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评论

俞经民的“黑眼圈”与今年上汽乘用车的27万销量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以年

  从互联网到新能源汽车,到一款SUV销量达到20万辆,这些是自主品牌多少年来做不到的,现在,俞经民在自主品牌再次做到了。

  从2014年7月到今年8月,俞经民在上汽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的职位上已经有3年的时间。3年,对于一个车企的发展史而言不算太久,但这在俞经民的职业生涯中却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8月25日,当俞经民与全新荣威950、e950互联网版本两款车型一同出现在上汽乘用车的舞台上时,“新时代的高级轿车”这一标志正式打在了上汽荣威产品车型的史册中。 

  荣威e950 

  在俞经民看来,刚刚上市的荣威950虽然带有“高级轿车”的标签,但其售价并不“豪华”。因为所谓的“高级”不在于价格多高,而在于这款车型升级多少、迭代和进化……言语之间,俞经民所透露出的是上汽乘用车未来对于互联网汽车发展的信心。 

  据汽车预言家了解,从2016年7月到2017年8月13个月的时间,上汽通过与互联网汽车用户沟通后实现了软件的五次升级。相对于传统汽车而言,包括全新荣威950、全新荣威e950在内的上汽互联网汽车,能实现OTA空中升级,可随时随地在线升级,使车辆不断快速迭代,让用户第一时间享受新技术、新体验。 

  基于市场及用户的需求和反馈,上汽不断完善和丰富汽车搭载的互联网功能,并加速推出新品类。俞经民强调,互联网系统升级为2.0版本后语音引擎,地图引擎,系统引擎HMI(人机界面)全部升级。预计今年第四季度,搭载升级后的全新互联网系统的汽车就会到来,为市场带来更多的新选择。 

  从上汽荣威到上汽名爵,多款互联网汽车在俞经民的督导下迅速占领了中国自主市场。在外界看来,这位帅气的副总带领上汽乘用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汽车销售时代”,但俞经民却谦虚的对汽车预言家表示:“当下的互联网汽车只是处于互联网汽车必须要达到的深度。” 

  或许也正因为俞经民对于互联网汽车在市场中的一种特殊的理解,才使得上汽在市场上逐渐成为互联网汽车的代名词。 

  如果说一个上汽乘用车标志着中国互联网汽车时代的到了,而俞经民的一举一动则促使了上汽互联网汽车走入中国消费者的心中。 

  在成都车展前后,俞经民对外界讲解了太多关于品牌、产品、市场的介绍,但有一句话令人动容,“我们要记住7月6日这一天。”那一天,上汽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RX5正式进入市场。 

  荣威RX5 

  从荣威RX5发布至今,在一年多的时间中其月均销量将近2万辆,大大提升了上汽乘用车的整体增长量。截至目前,上汽乘用车在今年前7个月的累计销量达到27.1万辆,同比增长高达108.7%,同时荣威RX5在7月的销量达到1.8万辆,占当月全部销量比重的67%。 

  有了荣威的7月6日,自然也无法缺少8月9日的名爵GS,早在那时,俞经民就认为互联网是迈向智能化的必经之路,他同样希望让名爵品牌延续荣威RX5的所带来的成绩。 

  互联网汽车产品可以说是让上汽乘用车的销量走上了从未有过的位置,而这一切,也可以理所当然的认为是俞经民“复制”了他在上海大众时的成绩单,甚至已经超越此前他所创造的成绩。 

  在很多人看来,俞经民能够交上这样一份让业内交口称赞的成绩单缺少不了“互联网汽车”这样一个机遇,但却很少人观察到被幸运女神“眷顾”的他在三年的时间中已消磨掉原有的神采,更多的是越发深陷的黑眼圈。 

  虽然俞经民戏称那是“幸福换来的黑眼圈”,但据了解,全球车辆开发流程周期大概是48个月,而到上汽乘用车这里更快。欧美工程师一年有100多天的假期,但上汽技术工程师有更强的意愿去实现心中的想法,他们以加班节省时间,从而使周期缩短到24个月,实现汽车的造型、功能等方面的进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俞经民能够在上汽乘用车中创造出自主品牌的销量大单,或许凭借的不只是一份运气,更多的是上汽整个团队对未来的发展考量和审视。 

相关阅读

如今在汽车圈,如果你不知道马上要出台的“双积分”政策,那你就OUT了。跨国汽车公司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具有纯电动汽车基础的,如大众、宝马、奔驰、日产、通用等。而后一种跨国汽[详细]
8月底,北京现代因多重原因导致供应商停止供货,致使旗下4家工厂停止生产,同时生产方与供应方的采购合作暂时中止。优质货源难寻找成本增加. . . . . .这些问题都成为采购环节的[详细]
近年来,随着混合动力、插电混合动力、纯电动以及燃料电池车概念的发酵,让人们认为新能源将会是未来的核心,前途光明,也因此有人因而抛弃传统发动机,认为“发动机是熟透了的技术”[详细]
政策,禁售燃油车随着各国燃油车禁售令的颁布,零部件供应商正在慎重考虑发展电动车可能会给欧洲汽车产业带来的影响。欧洲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联合会( CLEPA )主席罗伯托·瓦瓦索里( [详细]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动力电池PACK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分析报告》整理数据显示, 2015年中国动力电池产值380亿元,同比增长262% ,产值接近数码锂电池。未来5年我国新能源汽[详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中华消费在线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中华消费在线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